国学常识
发布日期:2015-03-06浏览:2080
1.国学
“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中华民族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国学的奠基人---孔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的传统文化观念;现在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2.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又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遇到灾荒,洪水就得搬家,炎帝部落遭遇灾荒搬至黄帝部落的地盘,可黄帝部落的人不同意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被打败了,接受黄帝的命令,二帝和好,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的很好,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称为炎黄子孙。
3.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600年—500年)有书记载老子在183岁时,骑青牛出涵谷,以后再没有老子的消息,不知死因于何时;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面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而复始”的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復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世间事物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讲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理论体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二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孔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姓孔名丘,是春秋时代鲁国人,人们尊称他“孔夫子”,简称“孔子”,孔庙对联“天下圣人祖,历代帝王师”横批“至圣先师”,传说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生活艰苦,但他刻苦勤学,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赞成社会改革,调和各种矛盾,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周游列国,到处游览,孔子在我国首创私人讲学,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事教育几十年,收各国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弟子中多数来自贵族家庭,也有平民阶层的,还有个别下层的底层人民,孔子认为,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他提倡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不能不懂装懂,也不可自以为是,他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孔子的至理名言,几千年来成为我们读书、做事、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他对人类的文化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中国三大传统宗教
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分别为儒教,佛教,道教;儒教是以孔子为儒家之祖,又称孔教,中国历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为三教;起初儒教不算宗教,因为孔子与孟子只注重伦常,而不谈论神道,不谈过去与未来的事,只被称为儒家,后来慢慢形成为宗教,称为“儒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到汉代传入中国;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修养和觉悟,主张轮回转世学说,它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受苦的,这一世受苦,多积极行善布施,来世就能享福。道教是中国古老的传教,为一种宗教;距今己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以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为经的地位,经过了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很重视。唐代有“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7.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阶段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土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争斗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8.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后,此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捨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之长,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9.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210年)49岁多,姓嬴,名政,为秦荘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暴君;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候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他统一战争,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这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及巨大影响的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开运河,筑长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制定了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0.汉高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195年)61岁,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秦朝时担任泗水亭长,于公元前209年响应了陈胜吴广号召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関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候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用休养生息之宽容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他对当代民族的统一,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等有巨大的贡献。
11.五经
两千多年来,宣扬儒家思想的典籍浩如烟海,但作为重要的儒家著作,最初只有五部,是儒家的五本经典著作,即“易经”“诗经”“尚书”“仪礼”“春秋”,儒家原本有六经,还有一本是“乐经”,但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其附之于火,“乐经”从此失传。
12.周易
周易为易经:为诸经之首,“易”字的组合意义,上半为日,下半为月,有阴阳之含义,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建筑,音乐,医学,纪年等等无不用,周易有盖涵万千,无物不包藏其中;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论语”中也多处引用,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占卜书,分为阴爻和阳爻,把三爻重叠起来为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再重叠构成六十四卦,毎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象,卦名,卦辞,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
13.春秋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下至公元前481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是鲁国史的一部分,并把鲁国外的其它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作“春秋”时期,“春秋”全书大约一万七千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候国之间的徵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田土等。
14.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对此书十分推崇,孔子对此书进行删订,使之成为儒家之经典,到汉武帝时将此书列为儒家“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尚书”记载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事实,保存了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先秦的历史研究是主要依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尚书包括“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共二十八篇。
15.礼记
“礼记”是一部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汇编,关于礼节习俗,规定和轶事的文集,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被列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与弟子关于“礼”的问答,其中有很多修身做人的准则,书中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包括对上帝,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的祀典。凶礼主要治丧葬仪式;军礼包括检阅,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等有关军事的仪式;宾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礼等仪式;嘉礼指其他庆典活动的礼仪,其中第三十一章“中庸”和第四十二章“大学”历来被学者所重视,地位很高,在汉代就己与其他儒家经典并列;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将这两章抽出,分别独立成书,皆称为“四书”之一。
16.孝经
“孝经”是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据记载作者“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注解者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所注,全书共分十八章,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17大学
“大学”是儒家的根本问题,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做了贯通性的叙述;“大学”把儒家的成己,成人之学联系起来,并指出了达到成己成人的可行步骤与最终目的,重点阐发内经外王的儒家政治思想;“大学”全文分经,传两部分,经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程颢认为是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人初入社会立身处世之法,必修之课,其中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阐明大学思想的根本所在;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三纲领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包括了儒家学派的方法论,有极其实用价值,大学之道,是成人之学,为成年人学问,从社会上讲是大人之学,即圣人君子的学问,目的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要达到这个目的,它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要领中,前五目主要涉及个体,个人,后三目则涉及众人和天下,而八目的核心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步骤要求与方法,而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18.孟子
“孟子”儒家学派重要经典之一,为孟轲与弟子万章等著。全书七篇“汉书艺文志”著録十一篇,东汉趙岐“孟子章句”分内七篇,外四篇,并称外篇系伪书,不予注,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伪撰,趙岐将七内篇分为上下为十四卷,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孟子”一书集中反映的核心思想主要有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19.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共收録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颂”四十篇三大部分,“风”又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包括十五个地区的民歌。汉代的齐,鲁,韩,毛四大学派注解的诗经,毛派注解的诗经为官方所认可,其它三派逐渐消失。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派的传本,也称为毛诗,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20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中,其中“尔”是近正之意,“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2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东汉的文字学许慎所作。叙中初次提出了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收録汉字9353个,许慎生58年—147年,字叔重,东汉海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言语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辟者。
22.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记载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神怪异兽,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巫术以及大量原始神话于一身,“山海经”所记的山,水,国,民族,动物,植物,矿物,药物等,大部分是殊异的,小部分是常见的,然而,无论其是殊异的还是常见的都是上古历史,地理,风俗的一个侧面,所以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风物,奇兽怪鸟,神仙魔鬼,金玉珍宝,神话故事,不可不读“山海经”。
23.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二十一卷,以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言论为主,故名为“国语”,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除“国语”略为联贯外,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事件,各国史料详略多少不一。“周语”三卷,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録。“鲁语”两卷,记春秋时鲁国事,但不完整,“齐语”一卷,记齐桓公称霸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论政的几次谈话;“晋语”九卷,占全书近半,篇幅最长。前四卷专讲晋献公和他的几个儿子争斗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一卷,主要讲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两卷,记楚灵王,昭王二君时期的事;“吴语”一卷,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两卷,记勾践灭吴之事。
24.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趙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十二策,共三十三卷,四百九十七篇,约十二万字。记载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
25.史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定的一部记传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年其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26.汉书
“汉书”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葬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而洽,上下整齐,文瞻事祥,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27.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25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28.三国志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可以同“史记”,“汉书”相比美,因此流传至今。
29.鬼谷子王诩
王诩,又叫鬼谷子,东周战国时卫国人,生于魏国,父亲是魏国大夫王错,王诩曾在韩,宋,齐三国任职,后因不愿让故人为难,辞去官职,隐居于朝歌清溪之谷,自称鬼谷先生,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享年75岁;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其杰出弟子有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曾隐居云梦山水簾洞。“著鬼谷子”此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七篇,中卷中的转凡,却乱世中失传,相传,鬼谷子是村夫庆隆和东海龙女的儿子,庆隆和龙女虽被东海龙王压死在云梦山中,化作一道山岭和龙泉,但阴魂不散,要借体还魂,为后人造福。
30.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在吴阖吕时代军事家。此书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己被译成了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它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31.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孙膑相传为孙武之孙,鬼谷子之弟子。“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孙膑和庞涓同期在鬼谷子门下为徒,庞涓辅佐魏惠王,做了将军,暗中请孙膑到了魏国,但又嫉妒他的才能在自己之上,设计陷害孙膑,给他用了膑刑,即去掉孙膑膝盖骨的残忍肉刑,让孙膑给他写孙子兵法,孙膑想起老师鬼谷子给他的锦囊“诈疯昧”,然后装疯,在友人的帮助下,孙膑最后逃离魏国,到了齐国,被齐威王重用,做了齐国将军,田忌的军师,设奇计打败魏军,并射死庞涓,后来,田忌被邹忌排挤,流亡到楚国,孙膑也随田忌而去,所以汉人王符说“孙膑修能于楚”。在战国的兵家中,孙膑是以“贵势”即讲求机变而著称的,他和吴起都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
32.司马法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年—320年)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徽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读之书.
33.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通过阴阳,五行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调令,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体现。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繁露”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万象,万物,万民皆不离五行生克之理。
34,玄奘称为中国佛学界第一人
玄奘(602—664)年,名陈炜,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僧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位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玄奘十三岁出家,贞观三年(629),从西京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四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珈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和弟子窺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会宗论”,“破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録的长达十二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所记印度情形,在各种印度游记的著作中最为详细,堪称中国第一个印度通,同时,他把“天竺”的名称改译为“印度”;书中所记印度地形地理的概要,极为精细,可以说印度佛教不但影响世界各国的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其他如绘佛画,塑佛像,建寺塔,做道场,放焰口等,也同样使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艺术有着创新的发展;总之,这部被译为多种文字而闻名中外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5.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者。唐初太宗以武力平定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地,统一了西北边疆,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同时又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缓和了民族矛盾;贞观年间,唐朝国势昌盛,李世民大力贯彻和亲政策,他允许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贞观十五年(641),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和亲吐蕃,奠定了友好关系的基石,谱写了一曲汉藏友好关系的赞歌;唐太宗对少数民族推行团结政策,将归顺的突厥族十万户迁入中原,其中一万户定居在长安,对内徒的突厥人一视同仁,并选择代表人物担任官职,对留居在原地的突厥加以管理,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德化政策,使各族酋长心悦诚服,形成了唐初友好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民族共尊为“天可汗”,把他当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高君主。
36.宋代理学家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字无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知江西南康军,知潭州,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等职。从政期间,曾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一度主张抗金,拯救当时的政治积弊,巩固南宋王朝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主张“恤民”,“省赋”,提出设“社仑”,主“经界”等多项改革措施。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著书和讲学,在哲学上发展二程(程颢,程頣)学说,是具有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的“程朱学派”的奠基者,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诗集传”及后人所编“朱子全书”,“朱子语类”等著作。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七八百年当中,一直居于官学地位,在各方面发生重要影响。在日本等国的历史上一度流行“朱子学”。在法律思想上,作为理学核心的内容“理”“气”“存天理,灭人欲”为宗旨,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学正统法律思想进行加工,改造和提高。
37.康熙帝的政绩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即清圣祖,满族,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康熙”为年号,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十岁丧母,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康熙在太和殿举行了亲政仪式。在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康熙八年(1669),打败了顾命大臣鳌拜,开始真正亲临朝政。在政治上,康熙进一步完善各种政治制度,加强皇权。在经济上,康熙一方面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政策,另一方面废止“圈田令”,保证百姓有土地耕种,而且延长了垦荒的免税时间。在军事上,剿抚并用的方针初步形成。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1673年康熙废除了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84年统一了台湾,1688—1697年平定准葛尔汗葛尔丹的叛乱,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尼布条约”,从而换得了大清朝近一百五十年边界和平,是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皇帝。
38.乾隆帝的政绩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满族,雍正十三年,弘历继位,改号乾隆,习称乾隆帝(1735—1795年),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乾隆在位时,凭借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曾多次平定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密切了中原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乾隆三十八年,以国家财力,组织三百六十余人,历时十五年,全国范国内,开馆编篡巨作“四库全书”。该书对古往今来的学术作了全面的总结,保留下了有价值的古籍,对古籍整理和总结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39.中国历史上的皇帝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两千一百叁拾二年;在此期间封建帝总数为四百九十四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追尊者七十三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康熙和乾隆帝,康熙为六十一年,乾隆为六十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代末帝完颜承麟,从继位到被杀不足半天,年龄最大的是乾隆八十九岁,其次是武则天八十二岁,年龄最小的皇帝以东汉殇帝为最小,他不足一岁继位,在位仅八个月夭折。
40.皇宫为何称紫禁
紫禁城是皇帝、皇后和皇族居住的内城。“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因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微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暗设两旁。古时候认为天皇应住在天宫里,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诩为天了。“太平天子当中生,清慎官员四海分”,所以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又叫紫禁城。开元年间右丞王维在《敕赐百官樱桃》诗中曾说:“芙蓉阙下令千宫,紫禁朱樱出上阑。”可见唐代已把皇宫称为“紫禁”了。
41.紫禁城住过多少皇帝
紫禁城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明朝14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聪,明穆宗朱载后,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居住在盛京(今沈阳),皇太极的儿子顺治皇帝从东北入关,统一全国到宣统皇帝溥仪,共在故宫居住的清朝皇帝是10位: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帝爱新觉罗·奕伫、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42.皇帝与“九”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
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个,共81个钉。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进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叫做“九白之贡”。其余贡品也多以“九”数计算。如康熙十三年规定:每年节科尔沁等旗,共进十二“九”,计羊108只、乳酒108瓶;鄂尔多斯等旗,共进九“九”,计羊81只、乳酒81瓶。过去敕建寺庙,金佛的斤数也以九数铸成,或81斤或72斤;铸佛数量,也以九计,如乾隆四十五年为庆祝皇帝70寿辰,共造佛像2299个“九”,合计为20691尊佛像。
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九十九个品种。清代皇帝过生日,要举行大的娱乐活动,表演杂技,放万年春灯等,也要有“九九”即81种节目,名为“九九大庆会”。清代皇帝的寿筵及春节大宴食品、娱乐节目以及臣僚们庆祝“圣寿”的贡品等,也以九计,含有敬祝万寿无疆的意思。久而久之,九这个数字,被皇帝独占了,而一般人民,包括达官贵族,凡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了。
43.诸子百家有多少家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领域各派论争的通称,可究竟有多少家?据《汉书·艺术志》的说法,数得上名字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是,可罗列而论的是10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不过,只有除小说家之外的9家才算得上名副其实的独家学派。
44.三教九流十家
春秋战国时期有三教九流十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十家则是上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儒教:也叫孔教;《晋书阮籍传赞》,“老篇爱植.孔教提横”;后来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教派,与道教佛教并称,但孔子创教的说法则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至东汉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北朝日渐发达。道教: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凤鸣山;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教尊老子为祖,尊称“太上老君”。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怒、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育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学说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阴阳家:也称“堪舆“家,是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邹衍等,著作亦有遗失。法家:战国时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战国时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封建国家,提出重农抑商观点,历行严刑历法,建立官僚制度;主要著作有《商君书》、《韩非子》。
墨家:儒家的反对派,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创始人是墨翟;初期以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为核心,与儒家展开政治思想斗争,末期墨子后学克服了学说中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以至几何学、力学、光学等都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墨子》。
纵横家:是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主要代表人物有张仪、苏秦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连横两派,故称纵横家;其言论部分保存在《战国策》中。
杂家:是战国末期至汉初折中和柔和各学派思想的一个学说派别;主要著作有吕不韦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农家:是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小说家:因出于街头巷语、道听途说,所以没有成为一个学派。
45.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由于新兴封建生产关系发展出现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变法斗争。秦孝公三年,商鞅任左庶长(握军政大权),实行变法,鼓励地主垦荒,努力耕织,生产多者免徭役,废贵族世袭特权。后又进一步并乡设县;废井田开阡陌,确认封建土地所有制;统一度量衡制度;统一思想意识;并不断镇压贵族反抗,加速了封建集权政权的形成。这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八年(484年)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入;次年颁行均田制;太和十年建邻、里、党三大制、责成三尤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太和十七年下令改鲜卑旧俗,采用汉鞋、汉语、汉服,倡导农业生产,这对加强中央集权,加速民族融合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王安石变法北宋中叶,土地兼并剧烈,财政危机严重。王安石于熙宁三年任宰相实行变法:设置三司,整军理财,推行新法,改革科举。变法使垦田增多,财政收入增加,军力有所增强。
(4)戊戌变法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革现状,反对外敌,挽救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46.我国古代的三个“盛世”
(1)“文景之治”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两次下令把田亩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并提倡节约。有一次,他想盖一所露台,一计算需要花费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家产,就把这项营建计划取消了。文帝还把原来连累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肢体的肉刑也取消了。
文帝崩,景帝继文帝即位,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虽黄金珠玉,但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劝民农桑。这一有力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社会秩序也得到安定。
——这就是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公元前140年)。
(2)“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唐太宗执政期间(公元627—649年),以古为镜,把隋朝的灭亡作为警戒,选贤任能,唯才是举;倡导谏诤,广开言路,屡屡采纳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建议,“凤夜孜孜,惟欲清静”,“俭以息人”,刑罚宽简,轻徭薄赋,留心人民的疾苦,鼓励流散农民回乡生产,继续推行均田制……因此,致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阶段矛盾随之缓和,物价下降,人口增加,“百姓安乐”,整个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国家的财力、物力也随之日趋强盛起来。
——这就是历史上被誉为“盛世”之一的“贞观之治”。
(3)“康乾盛世”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共执政133年(公元1662—1795年)。在这期间,先实行了“更名田”(即将明代宗室藩王所遗田地,改归民户所有,并将它们编入所在州县缴纳赋税。后来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将丁银并入田银统一征收。这样,摊丁入地后,地丁合一,简化了税化,而且无地的农民可以不纳丁税。因此,逃避徭役和丁税而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耕地面积因此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人口数字也迅速增加到三亿六千万;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加发达,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47.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佛教在中国也称释教,相传是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徒称他为(释迦牟尼)所创立。基本教义有“四谛”,“六道轮回”,“八正道”等,主要宣扬现实社会是虚幻的,人生充满着痛苦,人们受苦是前生“造恶业”的结果;只有消除一切欲望,多积德行善,追求超脱世间的涅槃,才能断绝苦根。
(2)基督教:基督教形成于公元一世纪,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圣经书中分旧约和新约上下部,上部讲上帝造日月星辰,天地万物,最后一天造人等,文章段落事迹都是受神的启示而完成,为神来作见证的文章和事实;下半部是讲基督耶稣,基督耶稣是上帝之子,因人类从开始就犯了罪,他为拯救人类故而从天上降生人间;又为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一神;基督教原为犹太教的一个派别,信徒多为贫民和奴隶,仇视统治者,但主张忍耐、顺从,寄希望于来世。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裂,基督教也逐渐分为东西两派,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前后,罗马主教成为西部教会的领袖,并建立起教皇体制;十一世纪时,基督教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东部教会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天主教除信奉天主和耶稣外,还尊玛丽亚为“圣母”,强调教徒必须服从教会的权威,并有极为严格的教阶制度,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天主教在欧洲一部分国家失去统治地位,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以及拉丁美洲各国。
(3)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入穆罕默德所创立,教徒们称作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被称为先知,他的使命就是到人间传达安拉(真主)的旨意并教导人们顺从真主;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天仙(供安拉使唤的差役),信使者,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通过“五大信仰”;伊斯兰教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和朝觐为教徒必须遵循的五种功课通称“五功”。
48.重讲关于盘古、三皇与五帝
盘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巨人,他是我们的祖先由于对自然界的成因惶惑不解而想象出来的神人.至于三皇指哪三皇,五帝指哪五帝,这个问题历来史家所说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关于三皇,有六说:(1)天皇,地皇,人皇(徐整《三五历》);(2)天皇,地皇,泰皇(司马迁《史记》);(3)伏羲,神农,女娲(《春秋纬运斗枢》,皇甫谧《帝王世纪》);(4)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5)燧人,伏羲,神农(谯周《古史考》);(6)伏羲,神农,黄帝(孔安国说).关于五帝,有三说:(1)太昊(又作太,即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2)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3)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皇甫谧《帝王世纪》);上述有关三皇五帝诸说法中提到的神农,就是炎帝.炎,黄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不象盘古纯属神话人物,而是神话和史实相杂糅的人物。
49.中国国名
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中国之名起于商代;,"商"是位于东南西北之中的国土,殷朝也把京师或中原称为中国,秦汉以后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了"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意思;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自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均称为“中国”。“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用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清政府与外国签定的条约上签署的是“大清”,他们的国号都不叫“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解放后,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谁提的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一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在讨论起草过程中涉及到新中的名称问题,代表们各抒己见,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张志让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张奚若先生提出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意见博得了代表们的同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召开期间,董必武就采用这一国名;张奚若先生为新中国取的这个名称写入了《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共同纲领》。
51.中国的别称
(1)、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2)、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
(3)、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4)、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5)、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6)、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还有函夏、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之称。
52.天安门的设计者
天安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古建筑;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匠师蒯祥。蒯祥出身于苏州吴县的鱼帆村,世袭工匠之职,明永乐十五年,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年仅21岁的蒯祥作为朱棣的扈从人员来到北京(后担任宫室建筑的官吏,直至工部侍郎,在任职期间还参加了不少修建工程。如明英宗正统年间的重建三大殿,明景宗天顺年间兴建的十三陵之一的裕陵。史料曾有“凡百营选,祥无不予”的记载),他根据皇帝的旨意,经过四年努力在1421年,设计并建成了一座雕梁画栋的木制牌楼,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叫承天门。城楼的总高度是34.7米,正面宽62.77米,进深27.25米,形式为正面9开间,进深5开间(源九五之尊),喻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承天门建筑完工后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称他为“蒯鲁班”。当时有一张北京宫殿的详图现存南京博物馆,图中还有蒯祥的画像)。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请蒯祥出谋划策,建成了现在的样子(9开2层木构城楼),明末又被焚毁。1651重新修建。城高33.7米,广九间,进深5间,改名为天安门。
53.故宫的三宫六院
三宫即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和永和宫;西路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重华宫。
54.我国古代的“六部”
明清两个朝代,除明朝初开国后一个短时期外,都没有设宰相,封建皇帝的旨意分别由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来执行,统称为“六部”。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庭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驿站,相当于现代的解放军四总部和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现代的公、检、法和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重要的土木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也就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55.“官品”服饰
我国封建朝代,皇帝下面的文武百官共分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他们的服饰以清代为例,文官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为犀,八品为犀,九品为海马。
56.诸葛亮选拔人才七策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57.何为“百战”
常讲的“百战”确有一百种战法。明朝开国功臣刘基(1311—1357年),字伯温,号青田先生。精通易理、地理、阴阳、八卦、兵法及奇招怪术,不亚于诸葛亮;曾著《百战奇略》一书。内容是收集从先秦到五代1680年间散见于史籍中的重要军事资料,按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分为百题,分别论述,并以古代战例,加以注释。此书已由长春古籍书店整理出版。所谓“百战”指的是: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众战、寡战、爱战、威战、赏战、罚战、主战、客战、强战、弱战、骄战、交战、形战、势战、昼战、夜战、备战、粮战、导战、知战、斥战、泽战、争战、地战、山战、谷战、攻战、守战、先战、后战、奇战、正战、虚战、实战、轻战、重战、利战、害战、安战、危战、死战、生战、饥战、饱战、劳战、佚战、胜战、败战、进战、退战、挑战、致战、远战、近战、水战、火战、缓战、速战、整战、乱战、分战、合战、怒战、气战、归战、逐战、不战、必战、避战、围战、声战、和战、受战、降战、天战、人战、难战、易战、饵战、离战、疑战、穷战、风战、雪战、养战、书战、变战、畏战、好战、忘战。
58.何谓“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分六套。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姑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59.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西汉《白虎三教》中说:“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也,故三而备之。”汉代儒学家认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他们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这些道德规范与礼仪文饰,总称为“三教”,这是关于三教最早的说法。
东汉初年,佛教传人中国,与本土儒教、道教发生争论战。公元573年,北周武帝亲自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释三教后”的结论。从此后人说三教通常即为儒、道、佛。
“九流”《汉书艺文志》中说,九流分别指:农流、墨流、名流、法流、纵横流、小说流、阴阳流、医流、杂流。
后来,民间又按社会地位,将“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民间是说法各有不同,排列次序有所区别。
一、“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枰、媒婆、走卒、时妖(巫婆)、盗、窃、娼。
二、“上九流”:佛祖、仙、皇帝、官、烧锅、当、商、客、种田。
“中家流”:举子、医、风水、批、丹青、相、僧、道、琴棋。
“下九流”:巫、娼、大神、帮、剃头、吹手、戏子、叫街、卖糖。
三、一流皇帝二流官、三僧四道五流医,
六工七匠八娼妓、九流书生十乞丐。
四、一流帝王、二流官军、三流绅贾、四流帮数、五流匠塾、六流地农、七流乞奴、八流娼艺、九流盗骗。
五、一流帝王相、二流官军将、三流绅贾商、四流派教帮、五流工艺匠、六流医地农、七流巫乞奴、八流耍艺娼、九流盗骗抢。
六、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星四卜五堪舆、
唯有相家称第六、七书八画九琴棋。
七、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九家合称九流。
九流又分上中下三等: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上四流官,
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
五流弹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
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在旧社会,人们都看不起下九流的人物,不愿和他们同桌吃饭,同路而行,三辈子人不能进考场。
丹青——画家,皮——皮匠,高台——唱戏的。
吹——唢呐班,(推——剃头的,池子——烧澡堂的,修——修脚的,配——给畜生配种的。此为春点,为江湖暗语。)
八、上九流:一流君、二流王、三流太上皇、四流相、五流将、六流驸马郎、七流侍郎、八巡府、九流进士小县令。
(以上都是政界当官的人,能为天下人民谋利益的父母官)。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易卜四农推、五流道士六流僧、七书八艺九琴棋。
(一流举子,说不准会一举成名;二流医,能救济世人,救人生命。三流易卜,能为世人指点迷津,包括星象家、堪舆家、阴阳家教学等,能为社会做贡献,为人类造福的高人。四农推,专心种田多打粮食,供政界、军界、商贾食用,粮为养命之源,把农民的地位摆的并不低。五流道士,道为中国的传教,平时吃斋、行善、修仙、修今世、度化众人积德行善、功德无量。六流僧,佛教是外国传人中国的,介杂生、修来世、去私欲、度化人多积德行善,功德无量。七是书法、绘画、刺绣、雕刻艺术品等,主人修心养性,能自修行善,培养弟子成才,皆为文人墨客,称看破红尘的高人。八艺、指各种艺人,能为人民服务的人,又可养家糊口。九琴棋,为世上高雅贤士、达人君子,但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不大,自然清净的人。)
下九流:鹌鹑戏子马利猴、剃头修脚拧登楼、王八叫街吹鼓手。
鹌鹑包括斗鸡、斗牛、斗蛐蛐,这种玩物丧志、不为世人做事,贪图个人享受,没有为人民做贡献的人。
戏班子的人较为复杂,唱戏时乱配夫妻,乱人论。马利猴,各种杂耍、卖艺、变脸、皮影变戏法的人,水平再高,因为都没有真实性,易诱人作假。剃头,为侍奉人的人,难当大事,收人钱财,养家糊口。修脚,包括推拿搓背,为侍奉人的下人,而养家糊口。拧登楼、私开黑店,给那些不明身份的人、或社会违法分子提供方便,拿昧良心的钱,此等人既贪财又没有正义感。
王八:指娼家、红楼卖身的人,但为了养家糊口,顾不上要面子,赚的是赃钱。
叫街:叫花子、打莲花板、乞丐、自己不走正道,伸手向别人收取钱财,甚至联合成团体,逼别人拿出钱粮或把自己的头打流血,让别人怜惜而拿钱。
吹鼓手:没有什么能力,到处吹牛,包装自己,言过其实,哄骗别人的钱财。这种人最让人瞧不起。
另外还有不如下九流的九等人:
一流骗子二流钳、三流盗贼四扒坟、五流奸淫六抢劫、害人放火九杀人。
一流骗子(包括各行骗术及泼皮无赖)、二流钳(扒手、偷艺)、三流盗窃四扒坟(偷别人东西、挖别人祖墓)、五流奸谣抢劫、七害人坑人毒人、八放火、九杀人,以此九种都是最下等的罪犯人,人人都愤怒,人人骂的人。所以不入流。
60.五花八门与江湖简说
什么叫五花八门?现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各有所项。而在古代“五花八门”却各有所指。
五花是:金菊花、木棉花、火辣花、水仙花、土牛花。
八门是:巾、皮、彩、挂、平、团、调、聊,这些说法都是江湖语言,也叫春点的叫法。
五花:
一、金菊花,指卖茶花的女人;二、木棉花,指街头为人治病的郎中;三、水仙花,指酒楼上的歌女;四、火辣花,指玩杂耍的人;五、土牛花,指挑夫、下力人。
八门:
一门巾:指阴阳先生、算命占卦的人;二门皮:为汉生意,指搭卖草药的人;三门彩:指变戏法的人;四门挂:指江湖卖艺的人;五门平:指说书弹唱的人;六门团:指街头卖唱的人;七门调:指搭朋、扎纸的人;八门聊:指高台唱戏的人。
江湖;江湖分金、汉、利、团四大家,干金生意的排行为老大;干汉生意的排行老二;干利生意的排行老三;干团生意的排行为老四。江湖人见面先过春,即用江湖行话对话,以便了解对方。“瞒春”什么江湖话都知道,为内行人;“半空不作”即半桶水的人,“空大梁”、“空马子”、“念鸟”都是外行人,对方就瞧不起,在旧社会懂不懂江湖话就能显示你的身价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懂江湖话,证明就是高人,进过大笼子,走遍全国,都会受各门各派各界人士的尊重。你不全懂,即“半空不作”的人的身价就低了许多。不懂江湖话,即便你的各类艺术都能出类拔萃,江湖行人说你是“空马子”,没人瞧起你。互相“报个万”,即知对方是干的哪一行,知